全球鋼鐵巨頭終止兩座綠鋼生產

2025/06/26

2025-06-26       綠鋼難落地 全球鋼鐵巨頭終止兩座綠鋼生產

 

記者 楊雅晴 報導

在全球力求減碳的鋼鐵產業中,雖然全面綠色鋼鐵製程技術早已成熟,但高昂成本成為最大阻礙。日前全球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(ArcelorMittal)宣布,將終止在布萊梅(Bremen)與布蘭登報邦Eisenhüttenstadt兩座工廠的綠鋼生產計畫。該計畫原預期耗資25億歐元,德國聯邦政府承諾補助13億,但因市場前景不明與經濟效益不足,企業選擇叫停退出。

 

此外,Thyssenkrupp與HKM等鋼鐵商在魯爾區的氫能計畫亦遭遇瓶頸,主因是新技術成本高昂,尚無綠氫供應,現階段僅能以天然氣替代生產,而第2座直接還原鐵工廠(Direktreduktionsanlage, DRI)的興建計畫亦已暫緩。

 

德國工會IG Metall嚴詞批評ArcelorMittal的短視近利,強調此舉恐危及數千名員工未來,呼籲政府立即召開鋼鐵產業危機峰會。

 

ArcelorMittal與Thyssenkrupp正考慮改用電弧爐(Elektrolichtbogenöfen)技術,以再生電力與回收鋼材製鋼,作為綠色製鋼替代方案。雖然ArcelorMittal計畫終止,聯邦經濟部表示尚未撥款,因此無需追回資金。該部強調仍支持Salzgitter、Thyssenkrupp與Saar鋼鐵控股等三大減碳計畫之推進,總補助額達56億歐元。

 

此事件凸顯德國鋼鐵產業結構轉型之不易,加上高額投資、技術挑戰與氫能基礎設施落後,須迅速展開協調,以達德國鋼鐵製造氣候中和的目標。

 

鋼鐵生產過程是全球碳排大戶之一,占全球排放量約8%。若使用綠氫將鐵礦轉化為熱壓鐵(HBI),再經由電弧爐(EAF)製成鋼材,可將碳排由現行1.8公噸降至每噸鋼僅200公斤。但這套環保流程因為成本極高,而難以實現。有估算指出,即使規模化後,綠鋼製程的成本仍幾乎是傳統高爐轉爐(BF-BOF)製程的兩倍。

 

目前多數鋼廠難以將這筆成本轉嫁至終端消費者,因此投資綠鋼鏈的誘因不足,特別是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中國,其鋼廠為求成本優勢,傾向使用低品位鐵礦,雖能降低原料成本,卻讓碳排進一步上升至每噸鋼約2.2公噸,難以符合環保需求。